在工業自動化進程中,PLC組態產業起什么作用呢?怎樣的PLC才能符合工業4.0的要求?
工業4.0大背景下,工廠網絡從封閉的局域網,走向與外部互聯互通,那么對PLC的通信模式也需要改變。PLC的通信系統可以通過ProfiNet、CC-Link、DeviceNet等組網構成更加復雜的控制系統,但是許多PLC與智能工廠所需條碼掃描器、RFID閱讀器、傳感器、工業像機等設備不相匹配。智能制造的前提是采集數據,工廠的物資管理、設備管理等數據都要融入MES系統中,這樣才能為企業生產制造,物流倉儲、營銷管理實現全面的數字化提供更強大的硬件基礎。
由此看出,研發一臺符合工業4.0要求的PLC工業一體機,存在著許多挑戰,等待研發人士攻克。
首先,需要處理龐大的生產數據和日益復雜的算法。智能制造下,PLC需要存儲更多生產數據是必然的。一方面,消費終端對產品的個性化以及品質要求在提高,工廠需要提高生產的工藝水平、以及降低制造成本。為此,底層控制系統需要處理規模龐大的生產數據和邏輯關系;另一方面,為了處理大量生產數據,對PLC硬件背后的算法,提供更高要求。編寫一套好的算法,是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。
其次,配套編程軟件設計的簡潔性。消費者對產品要求提高了,工廠生產復雜程度肯定會提升。需要PLC完成PID控制、網絡通信、高速計算器、位置控制、數據記錄、文本顯示等功能。這就意味著編程難度在不斷增加。并且,市面上不同品牌的PLC編程語言有異,工程師需要掌握多種編程語言。從終端的采購角度來說,工程師能夠做到一次學習、到處使用,減少企業在人員培訓、技術咨詢、系統調試和軟件維護方面的成本,才是一款實用的PLC產品。
再次,對下游具體應用場景的工程師操作習慣的理解。在PLC實用上,用戶會碰到所謂的日系、德系之分,兩者在軟件編程使用上各有千秋。由于PLC是軟件與硬件相結合的產品,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對PLC的軟件做相應調整。此外,不同應用場景,會衍生出工程師操作習慣不同。反過來,需要PLC供應商針對下游具體行業,工程師操作習慣問題,對通用PLC軟件進行重構。無論任何行業,新的制造環境下,PLC的軟件編程都是趨向于簡單易操作。
PLC是工廠自動化和工業過程控制不可或缺的部分,在智能制造時代對PLC性能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是必然的,那么就需要從根本上重新設計它,包括高性能控制、互聯互通、安全通信、跨平臺操作,以及不過時性。從市場角度看,PLC具有銷售渠道壁壘,工業自動化企業單一PLC產品的市場,通常有著隱形天花板。以國外高端品牌為例:首先結合自身優勢,找到合適切入點;其次,得到客戶認可后,逐漸完善產業鏈產品研發,由單一供應商變成方案解商;***,利用技術沉淀和品牌優勢,成為橫跨中高端市場的綜合性供應商。